【齊心抗疫】疫情下的兒科醫生:最重要是有同理心
暖心Share
面對世紀疫情,每一位醫護都肩負着重擔,今天便為大家介紹兒科醫生林鴻生的抗疫點滴。
在2003年沙士爆發之時,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副教授林鴻生醫生已在威院工作,那時還是年輕前線醫生的他,心情比較輕鬆。17年後再次面對疫情,他的心情相對複雜,要背負的和考慮的事情也比當年多。林醫生笑言,確診個案中有愛到處走的小孩,維持病房秩序成為一大難題。「小朋友鍾意跑來跑去,平時護士可以入病房叫停佢哋,但隔離病房你好難衝入去。」面對這埸世紀疫症,林醫生最深的感受是,除了要緊守崗位外,最重要是多一點溝通及同理心。
截至今年4月底,本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,共有71宗18歲以下的確診個案,包括13名留醫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病人,當中有幼兒,也有青少年。他們都只有輕微症狀,甚至是無症狀確診者。面對此類個案,林醫生認為最大挑戰是如何顧及公共衞生之餘,又能盡量減少對他們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。「我哋最重要嘅目標係唔畀病毒散播,用辦法將一啲冇病徵嘅小朋友困喺一個地方幾星期……你可以想像一個15、16歲嘅人,冇咩唔舒服,但又困住佢幾個禮拜,佢會唔會有心理陰影?」
少年人可以上網或用視像聊天解悶,幼兒病人則需要家人陪伴照顧。在病房設施許可下,家人可要求留院照顧年幼的確診者,但他們要先理解此安排存在限制,包括他們要冒着受感染的風險,即使無被感染,也因曾密切接觸患者而於出院後需再被隔離14天,「但要記得佢完全唔係病人嚟。公共衞生角度只係一個人嘅犧牲,但從個人出發就會問係咪真係要去到咁?」
事實是,不少父母都選擇犧牲,幸好暫時未有人因此染疫。但長時間留在隔離病房,他們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,疑問也特別多。面對尚有大量未知數的疫情,兒科專家也要多問同僚兼多看文獻惡補,最困難是要讓照…
你可能喜歡